你的浏览器OUT了o(╯□╰)o,想更好的浏览网站,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IE8+ Chrome Firefox

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任务: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

发表时间:2024-02-05 20:56:55 来源:新闻动态

  只有真正树立大历史观,才能在现实与历史、与未来之间建立联系,运用好“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才能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们国家社会发展、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近日,习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并对党推进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作了系统总结。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该论断有着丰富内涵,是对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揭示。

  何谓时代?通常而言,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以制度变迁、技术革命、社会形态演进等为依据区分出来的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阶段。比如,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生产力标准区分的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机器时代。同时,时代又是一个认识论范畴,是对特定国家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所形成的新起点和新方位、呈现的新态势和新环境的描述。比如,我们常说的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

  问题是时代之问,每个时代总有属于自己的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言:“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这些问题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决定作用的就构成时代课题。及时发现、全面把握、系统解答这些时代课题,内在地提出了理论创新要求。“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这即是说,理论创新不能脱离时代、脱离实际,必须反映时代声音、回答时代之问、破解时代课题。

  中国是一个非常善于进行理论创新、思想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推进理论创新,从来都不是坐在象牙塔中的空想,而是基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从来都不是“书斋哲学”,而是用于解答时代之问、时代课题。习指出:“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而党的理论创新与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有机结合点、有效契合处,正是不断对时代新课题的科学把握与有效解答。这就是二者关系的理论逻辑。

  理论逻辑表明,党的理论创新与时代新课题相贯通,与时代课题解答相连通,时代新课题是党的理论创新之源。及时发现、深刻洞察时代新课题,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逻辑前提、实践基础,也是动力之源、发展之基;全面把握、系统理解时代新课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论特征、时代特色、话语特点;立足时代新方位、聚焦时代新课题,提出相应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深化拓展,以科学解决时代新课题,是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思想主题、理论主线,也是最根本内容、最鲜明要求。

  一百多年来,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何进行革命并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没有模式可照搬,没有本本可照抄。这要求随实践发展、时代变迁而接力探索真理、寻求规律,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根本点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用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理论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

  具体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革命与战争时代背景下,党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主要任务,紧紧围绕中国为何革命、为谁革命、靠谁革命、怎样革命等重大时代课题,在理论上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创立了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聚焦怎么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新课题、新任务,结合新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思想。该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先后追问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事关党与国家事业发展的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及时解答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时代进步提出的新课题,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先后创立了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是对时代之问、时代新课题的系统性、创造性解答。这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也可概括为“时代三问”,即道路之问、强国之问、强党之问。

  这些理论创新成果一道构成的思想理论谱系。正如习指出的:“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坚持理论创新,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也是立党兴党的重要密码。深入分析会发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无不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从实践与理论结合上不断解答时代新课题而创立形成的。从这个意义看,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创造性解答不同历史时期面临重大时代新课题的历史。这是被历史证明的事实,是党的理论创新与及时解答时代新课题的历史逻辑,也是被事实证明的规律性认识。

  实践发展无止境,理论创新无终点。尤其是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的时代环境下,人类社会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时期,同样面临着一系列需要破解的新课题。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提出了更多理论与实践新命题、新考题,迫切要求党及时系统地作出解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新实践中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

  如此实践逻辑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推动理论创新必须坚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马克思主义更是一种方法,是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工具,是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武器。在新时代的实践发展中,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及时发现、深刻把握、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不断丰富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要指出的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及时科学解答新课题,也就是对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丰富发展。

  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主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并与党的群众路线相辅相成。习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推进理论创新,要以求实态度、真理精神,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在新征程上,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用好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才能“从群众中来”,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及时发现、全面把握时代新课题;也才能“到群众中去”,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在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为科学回答、有效解决时代新考题,提出符合客观规律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路,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让理论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

  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明确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从实践逻辑看,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及时解答时代新课题、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习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进入了“发展起来之后”的新阶段,意味着我们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因此,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通过问题倒逼,及时发现时代新课题;要勇于直面问题,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要科学分析问题,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党的新理论不断赋予新内涵。

  坚持大历史观。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习强调:“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也只有真正树立大历史观,才能在现实与历史、与未来之间建立联系,运用好“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才能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才能透视“大历史”“小历史”,洞察世界之问、中国之问,掌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探寻及时发现时代新课题的历史规律,搞清楚理论创新的“来路”,与科学解决时代新课题的历史智慧,弄明白理论创新的“出路”。唯此,方可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更富有解释力、生命力。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