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OUT了o(╯□╰)o,想更好的浏览网站,请升级你的浏览器: IE8+ Chrome Firefox

mile米乐体育平台

新闻动态 mile体育米乐 试用报告

2007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

发表时间:2023-12-02 01:08:44 来源:mile米乐体育平台

  3月20日下午2:00,“2007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在梅地亚中心举行,中国网进行现场网上直播,敬请关注!

  20日下午2:00,“2007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在梅地亚中心二楼多功能厅举行,中国网进行现场图文视频网上直播。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协七届学术与学会工作专委会主任将详细的介绍我国30个一级学科发展状况。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七届学术与学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冯长根将介绍中国科协892种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男,满族,1953年9月生,辽宁岫岩人,1974年7月加入中国,1970年9月参加工作,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结构化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研究员。

  1970.09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八团机运连司机、文书。1974.09至1978.01 北京大学化学系催化专业学习。1978.10至1981.12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结构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1981.12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结构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1985.09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博士后、访问学者。1987.11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2.07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1996.03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2001.06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六届副主席。2004.12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六届副主席。2006.0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七届副主席。

  1953年2月出生,汉族,党员, 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1983年于英国利兹大学化学院物理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执教。1999年至2001年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2001年起任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六届书记处书记。2006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七届书记处书记。曾兼任中国科协第四届常委、第五届副主席、北京市科协第四、五届副主席,曾任北京市委委员。现兼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副主席、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副主席。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1949年4月出生,汉族,党员。1977年毕业于安徽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1978年调至中国科协工作,历任中国科协普及部城市处副处长,普及部副部长、部长。其间,1984至1986年参加中央党校培训部第二期学习,1991至1993年期间挂职担任承德地委副书记。1993年任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机关党委书记,并曾兼任办公厅主任、组织人事部部长。1996年任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2006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七届书记处书记。2006年5月,任中国科协七届常委。

  许多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已经来到发布会大厅,中国网也做好了现场直播准备工作,只等发布会开始。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2007年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发布我国30个一级学科发展状况和中国科协892种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

  首先,我谨代表中国科协向多年来给予中国科协全力支持的各有关中央机关和国家部委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出席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和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领导和嘉宾。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同志有:

  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邓楠,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齐让,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陈运泰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戴汝为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李家春院士,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刘振兴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柳百成院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金国藩院士,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俞梦荪院士,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张彦仲院士,中国科学学会学术部沈爱民部长。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中宣部、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委、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统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有关部委领导,新闻媒体,中国科学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委员,参加学科发展课题研究的全国学会首席专家,学科发展报告主编及学会负责人,主要主管出版社,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建设项目资助的科技期刊所在全国协会代表,共计400余人。

  建立每年一次的学术建设发布会制度,是中国科协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跟踪学科发展动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提升我们国家科技原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发挥科技团体促进我国学术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2006年,在中国科协学会与学术专门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30个全国一级学科的学会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广泛开展学科发展课题研究和学术讨论,以及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完成了《学科发展系列报告(2006-2007)》31卷,共计800万字,以及《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07)》。

  下面,首先请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协七届学术与学会工作专委会主任作学科进展发布。

  学科的创立、成长和发展,是科学知识体系化的象征,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开展学科发展研究,总结、发布自然科学各领域最新学科进展,是一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性工作,他对科研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跟踪学科发展动态、社会公众理解学科发展,对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具备极其重大的、战略性意义。

  为此,中国科协于2002年开始,连续4年编制《学科发展蓝皮书》。去年,在此基础上,启动并建立学科发展研究及学科进展发布制度;在80多个所属全国学会申报项目中,首次组织和资助其中的中国力学学会等30个一级学科的全国学会开展学科发展课题研究工作,编撰出版《力学学科发展报告(2006-2007)》等30部一级学科发展报告、1部《学科发展报告综合卷(2006—2007)》。

  这些学科发展报告,跟踪了近两年来国内外相关学科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果、新见解、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展望了学科发展前途,提出了学科发展对策和建议。这些研究和报告编制均由学科领域首席科学家领衔,组成研究团队,凝聚了学会优势和本学科专家的智慧。

  虽然我们今天发布的内容只是自然科学的所有一级学科领域中30个学科,并不是所有学科领域。但通过30个学科发展的研究分析,仍旧能勾勒出我国学科领域发展的特点及趋势。概括起来,这些特点和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我们知道,基础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它是人类关于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先导与源泉。近两年来,我国在基础学科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原创性理论研究成果。

  在分子生物学方面,我国开展了以功能基因组和蛋白组学为研究方向,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建立以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阐明重要农作物农艺性状分子调控机制为核心的的研究体系。遗传学家、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长期从事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被授予我国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在无机化学领域,支志明等解决了氮偶合反应、闭壳金属离子激发态配合物的形成和仿生物有机氧化等多个化学领域难题。他主持的研究项目“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取得突出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并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闵乃本等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项目,将超晶格概念推广到介电材料,研制成周期、准周期和二维调制结构介电体超晶格和多种超声原型器件,填补体波超声器件从数百兆到数千兆的空白频段。该项成果荣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0年真正开始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项目奠定了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和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基础。我国已高质量完成基因组1%即3000万个碱基对测序任务,为基因组全序图的完成做出了贡献。2006年,我国科学家与国外科学家一起完成了人类3号染色体DNA测序和分析工作,在基因组研究方面又有了重要进展。

  我国还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染色体4q31-q32上存在汉族人银屑病的易感基因,首次发现染色体4q13-q21上存在汉族人白癜风的易感基因。这2项成果均被国际权威遗传学数据库(OMIM)收录并分别命名。

  把基础研究的成果以及应用学科中的创新理论和理念、方法,应用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促进研究成果的生产力转化,是应用学科的第一个任务。近两年来,我国在应用学科研究领域更加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导向。

  程国栋主持的“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有效解决了青藏铁路建设中的一些重大技术难题,为青藏铁路工程建设奠定了科学基础。研究人员根据长期在青藏公路、青康公路的科学研究积累,创造性地提出了“冷却路基、降低多年冻土温度”的主动保护多年冻土的设计新思路。该项目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杰出科技成就奖。

  主持的“竹质工程材料制造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与示范”联合攻关项目,从竹材基础研究入手,在新型竹质装饰材制造和竹炭材料制造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上取得创新与突破。其竹质工程产业化的推广应用,带动竹藤产区经济的发展,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该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殷瑞钰提出的钢铁企业要集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处理与再资源化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新理念,正在不断深化和开发应用中。

  在艾滋病疫苗、禽流感疫苗、SARS疫苗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国家取得了重大进展。钟南山领导的攻关协作组研制出的 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在猴子身上的试验获得成功,证明小干扰核酸药物对SARS冠状病毒有着非常明显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逐步优化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关系到我国能否赶上世界高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潮流以及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的逐步的提升,还关系到中国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近两年来,我国紧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步伐,加快落实我国高科技发展的策略,推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进程,一些领域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

  2006年,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新一代战斗机──歼十公开亮相,标志着我国航空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歼十的研制成功大幅度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战机的差距,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防实力具备极其重大意义。该成果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我国在应用卫星和载人航天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神舟”6号飞船再次成功载人上天并安全返回,成为中国航天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我国的深空探测已经起步,月球探测一期工程进入工程研制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绕月探测,“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将于2007年发射。

  在纳米科技领域,我国科学家在新型纳米材料研制、纳米电子、一维量子线、零维量子点材料、信息存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赶超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2006年,新一代通用中央处理器芯片——“龙芯2号增强型处理器芯片”(即“龙芯2E”)问世。该芯片性能达到了中档奔腾Ⅳ处理器水平。

  “一体化遥感综合处理平台及工程应用”是测绘学科近年来最重要的进展。张继贤等以多源遥感数据一体化集成处理技术为核心,研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体化大型遥感数据综合处理平台——CASM ImageInfoTM。

  学科发展的动因,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社会需求的驱动。近两年来,国家建设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直接牵动了我国相关学科的发展,尤其在工程技术学科更为明显。

  孙宝国主持完成的“重要含硫食用香料的研制”项目,实现了制约我国硫醇、硫醚、二硫醚类香料生产的一系列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并实际应用于7种重要含硫食用香料的生产。该研究成果获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在化学工程领域,我国科学家研制成功大比表面积非晶态镍合金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的优异低温加氢活性和磁性正好满足磁稳定床的要求,由此解决了均匀磁场放大和线圈长周期安全运转的技术难题。

  在数字化医学影像仪器研制方面,我国突破了永久磁体磁共振成像系统(MRI)国际公认的场强极限,自主开发了世界第一台0.45T医用永磁MRI系统,在永磁MRI磁体、梯度等核心技术上步入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已成为国际上低场永磁开放式MRI系统的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

  在水产学科领域,海水养殖动物育种技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一批名特优良海水养殖种类的产业化,昭示着我国海水养殖动物种苗繁育关键技术实现了跨越性发展,促进了我国海水养殖种苗繁育技术体系的形成。

  科学创新涉及广泛的新知识、新观点和新技术,促使跨学科间的合作迅速增加。近两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各学科的发展,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与融合,并促进科学重大发现和新兴学科的产生。

  力学学科与数学、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生物科学等学科相互促进、交叉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物理力学、生物力学等交叉学科,并在这些交叉学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突出成果,如“铁电陶瓷的力电耦合失效与本构关系研究”等。

  在化学学科领域,研究者利用属于物理学科范畴的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手术”,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利用属于信息科学和数学学科范畴的国产超级计算机开发的分子动力学并行算法,在膜蛋白和配体对信号通路调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实验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拓展,出现的学科间交叉、渗透和融合,使它成为一门包容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以人类环境、人地关系和空间相互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

  心理学已拓展到医学、教育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法学、军事学、史学等学科。以医学心理学为例,它是应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将心理科学与医学相结合,形成一门新生心理学分支学科。

  神经工程学是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在康复工程、(广义)仿生工程、生物安全、国家安全等方面存在广泛的应用前景,而脑-机接口则是其中的前沿与热点研究领域。高上凯研究小组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居世界前列。

  智能制造技术已渗透到制作的完整过程的所有的环节,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制造工艺和制作的完整过程,它通过模拟人类技工和专家的智能活动,对制造信息做多元化的分析、判断,并完成推理和决策,继而取代、延伸制造过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在医学各学科之间、医学和其他学科之间呈现出交叉、整合和重构的新趋势,并由此产生一批新兴学科,例如,医学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应激医学、医学生物信息学、生物伦理学等。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独创的一门新兴学科。“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临床研究”和“中医瘟疫研究及其方法体系构建”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近两年来,尽管我国学科发展取得一些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但是从总的来看,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任旧存在较大差距,自主创新的环境依然不尽如人意,自主创新的能力依然较弱。

  以地质学为例,目前的研究工作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证明西方学者提出的假说和理论的研究多,提出我国自己的假说和理论少;单一学科封闭式研究多,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研究少;模仿性研究多,独创性的成果少。

  在机械工程领域,我国的高端数控装备和大型重载装备的独立制造能力不够,中档及以上数控系统市场基本上被国外品牌垄断。我国的精密化制造技术与国外相比任旧存在阶段性差距,精密成形和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水平整体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

  我国冶金工程技术的部分创新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但整体上仍与国际领先水平有很大差距。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航空产品、航空技术和航空科研能力差距仍较大。即使是新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的歼十战斗机,与美国的F-22、F-35相比,在技术水平上也相差一代。我国利用空间进行的研究工作尚处在试验阶段,与世界领先水平有很大差距。

  促进学科发展,迅速提升我国学科发展的整体水平,迅速缩小我国学科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继而推动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我国广大科技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的责任。

  我们必须及时掌握我国各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在国际上所处的位置,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加强对发展速度快、建设质量高、社会影响大的学科,以及新兴学科的特别关注和重点支持;对传统学科,要进行状态评价和给予积极的推动;推进学科带头人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激励我国优势学科向世界一流学科迈进。为此,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将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学科发展研究、组织学科讨论,继续编制学科发展报告,不断的提高中国科协和全国学会的学术建设能力,努力致力于推进我国的学科发展事业,在促进我国自主创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下面请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七届学术与学会工作专委会副主任冯长根作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状况发布。

  刚才,副主席向大家介绍了我国有关学科发展进展的情况,现在由我来向大家发布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状况。

  大家知道,科技期刊特别是学术期刊是科学首发权赋予、科学评价、学术交流的载体,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标志。早在1986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卢嘉锡院士就精确指出:“对科研工作来讲,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头,又是龙尾”。

  科技期刊是学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目前科技界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方面之一;关注科技期刊发展、研究科技期刊发展问题、促进科技期刊发展,不仅是促进出版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加强学术建设,促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国家的需要。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主办的892种科技期刊,是我们国家科技期刊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科学共同体的代表刊群。为反映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为我们国家科技期刊发展提供案例,在2006年开展深入课题研究基础上,编制完成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07)》。

  根据这些研究和发展报告所反映的情况,就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特点和趋势发布如下。

  科技社团作为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织形式,编辑出版学术期刊,搭建科学共同体学术评价与交流平台是其重要职责和基本任务。在我国主办科技期刊体系中,科技社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统称为三大科技期刊办刊主体。至2006年底,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共主办科技期刊892种(其中,中国科协主管421种),占我们国家科技期刊总数的18.6%;主办学术类期刊625种(其中英文期刊48种,占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总数的1/4),年发表学术论文总数23万篇。

  由于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基于我国科学共同体的基础,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学术期刊的部门化、地域化、单位化、人格化现象,为保障学术期刊质量和水平提供了良好的组织机制。据统计,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中,学术期刊和技术期刊达到87.2%(其中学术期刊占70.5%),整体学术水平和出版质量较高,在我国科学界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中,有61.4%的期刊(544种)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6)》收录,总被引频次平均值为755次,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535,高于该引证报告收录期刊的总被引频次534次的平均值和影响因子0.407的平均值。在总被引频次≥1000次的210种科技期刊中,就有中国科协科技期刊132种,占62.9%;影响因子≥1的93种科技期刊中,有中国科协科技期刊54种,占58.1%。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界走向国际的重要窗口,在一些国际著名学术检索系统中,被收录的相对比例比较高。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科技期刊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核心版收录的数量占我们国家科技期刊被收录总数的40.0%;SCI扩展版收录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科技期刊的数量占我国收录总数的32.7%;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科技期刊的数量占我们国家科技期刊被收录总数的比例达到77.0%;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科技期刊的数量占我们国家科技期刊被收录总数的比例为29.5%。

  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是保证其学术质量水平的重要方面。近两年来,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十分重视编辑出版质量,促使主要编辑出版要素水准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期刊编辑出版的快速反应机制得到加强。论文发表的即时性是确认科学首发权的基本需要,也是学术交流及时性的需要。近年来,通过适当缩短刊期、增加页码、扩大论文载容量等方式,缩短论文发表周期,建立学术期刊的快速反应机制取得较好效果。目前,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中,周刊、旬刊和半月刊有32种(占3.6%),月刊和双月刊有706种(占79.7%),季刊、半年刊和年刊有148种(占16.7%)。平均每期页码为113页,其中61.1%的学术期刊页码在64—128页、21.4%的学术期刊页码在128—256页,最多的达到550页(《中国物理快报》)。学术期刊平均每刊出版8期/年,平均每种学术期刊载文258篇/年。63.7%的学术期刊论文发表周期在7—12个月,28.1%学术期刊论文发表周期为2—6个月。

  二是编辑出版“四位一体”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建立作者、审稿者、编辑、读者等四位一体队伍,是办好学术期刊的关键。近两年来,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遵循学术规范、同行评议为核心的学术期刊规则,强调建立完善编委会和审稿队伍,注重引进和大力培养高素质的编辑,推动版权合作与代理发行,扩大发行量,使学术期刊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目前,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中,共有编委17232人(每刊47人),其中国际编委1066人(每刊3人),最多达到199人。科技期刊在编从业人员2658人(每刊5.3人,最多的48人),50岁以下编辑出版人员的占75.2%,硕士和博士占27.8%。

  三是加强了学术期刊的约稿和选题策划。学术期刊的关键是高水平的论文。近两年来,为吸纳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许多编辑部主动出击,采取参加各种学术讨论会、组织选题策划、跟踪课题研究等方式,主动约稿,提高期刊论文水平。目前,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中,有67.3%的期刊根据栏目设置和来稿情况进行组稿,有19.0%的期刊能够每期策划选题,根据选题组稿。

  五是学术期刊的经营状况有所改善。近两年来,注重从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市场经营等方面强化其经营管理,取得一些进展。目前,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中,事业法人占35.5%,企业法人占有13.1%。

  在管理体制上,中华医学会建立杂志社,率领113种科技期刊走上了集团经营道路。从收入来源来看,平均每种学术期刊的年总收入为50.4万元,其中文章发表费(版面费)占36.2%、发行收入占22.6%、拨款和资助占21.8%、广告收入占14.1%。

  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在我国科技期刊中的重要作用和广泛影响,实现从以扩大规模数量为主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的转变,全面提升科协系统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带动我国科技期刊质量的整体提高,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市场竞争力,2006年,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协组织实施了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按照“突出目标,重点支持,动态管理,竞争发展”的原则,在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中,支持一批学术期刊成长为我国学科或专业领域的领衔期刊,支持部分学术期刊成长为在同学科领域内的世界知名科技期刊。

  去年的首期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A类5项(支持成长为世界知名学术期刊,资助强度25万元/刊.年), B类40项(成长为国内领衔学术期刊,资助强度15万元/刊.年), C类61项(催化培养学术期刊,资助强度5万元/刊.年),资助总额为1000多万元。目前,该项工程的实施对引导学术期刊发展,调整和优化结构学术期刊,做大作强精品学术期刊,增强我国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维护中国科学共同体的学术话语权和权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在科技界的影响较大,年度的总结检查即将展开,我们将努力按照项目计划目标积极推进。

  近两年来,中国科协积极实施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推广计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促合作”的策略,通过参展、交流考察、合作谈判等多种方式,主动扩大科技期刊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认知度,逐步的提升自身质量和水平,提高我们国家科技期刊国际地位和市场竞争力。近几年,一些国际科技期刊集团纷纷进军中国,一些国际出版机构,采取培训、交流、发行合作、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吸引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加盟,虽然期刊的一部分市场被他们占领,但却促进我们期刊在内容质量和运作模式逐渐与国际接轨。

  目前,科技期刊发展的质量精品化,运营集群化、手段信息化、市场细分化、竞争全球化的趋势发展。与这种发展形势相比,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还面临严峻挑战,学术期刊总体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反应机制仍然滞后,国际认可程度仍然不高;同时,我们科技期刊分散、低效、重复、小规模等弊端明显,市场竞争力较弱。如,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发布的2005年度《期刊引证报告》中,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学术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平均值为785次,远低于该报告所有源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平均值(3675次)。我们科技期刊发展任重而道远。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科技期刊发展面对新的机遇,中国科协及其全国学会将继续实施精品科技期刊战略,推进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继续加强作者、审稿者、编辑、读者四位一体的学术期刊队伍建设,遵循学术规范、同行评议和以科学发现优先权为核心的学术期刊规则,建立完善国际化的编委会和审稿队伍,引进和大力培养高素质的编辑;建立完善科技期刊数字平台;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科技期刊发展研究、继续编制科技期刊发展报告,不断提升学术建设的能力。

  下面请新闻界和其他各界的朋友们提问,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沈爱民部长及有关专家回答。

  请问邓楠书记,中国科协科技发展可以说硕果累累,科学素质纲要发布也已经一周年了,怎么把科学家的思考变成全社会的思考,学科建设发布也许是其中一种形式,请问有没有其他的形式或者整体的思考?谢谢。

  我们学会有三大任务,第一是学科建设,主要是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会议以及期刊进行学术交流。第二个任务是组织科技工作者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第三个任务是继续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我们学术发布只是这写工作的一方面,学会还有其他的工作推进全民素质的提高。谢谢。

  随着我们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学科交叉的趋势更加突出,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中国科协打算在学科交叉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来推动学科交叉的发展?

  我还有三个亲友团,我们三十个专家院士都在这里,他们可以帮助我。我从工作层面说一说,跟学科发展有关系的,大家有具体问题,可以问我们三十位专家。

  关于中国科协推动学科发展,尤其刚才这位记者提到的推动学科交叉方面应该有哪些任务。这个问题提得还是很切题的,今天的会议是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学科进展的研究。推动学科发展,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就是推动学科的交叉。

  我们说学科进展,学科发展是一种战略资源,国家的科技战略资源就是在国家创新体系当中能够为创新提供源泉,其中重要的手段是推动学科的交叉,科学技术发展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学科的交叉、综合、分化等等。中国科协这些年来实际上一直在致力于这种学科的推动,中国科协所属的学会在历史上,以及在现实当中都为这种学科发展作出了很多不懈的努力。比如说当时在推动断力力学发展方面,中国力学学会做了大量工作。比如说推动生物学和物理学的交叉方面,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另外,在推动一些新性学科发展方面,比如说关于环境科学、劳动保护,以及系统工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劳动保护学会都为这些学科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这些学会所做的工作的直接成果之一是刚才提到的上述一些新性学科被国家采纳,进入了我们学科的体系。

  学科交叉发展也是将来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主流趋势,中国科协主导的学术活动将会继续在这方面努力,发挥一些突出作用,我们主要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一些工作:一是创造更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大家知道,一个学科的发展,不同学科的交叉,更需要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或者说是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里,才得以实现,如果是封闭的、狭小的,那么自身发展都很困难,很难谈得上是一种交叉、渗透、融合的趋势。要达到上述的目的,制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是我们努力打造的目标之一。在座的大部分都是科技工作者,恐怕在实际工作中有切身的体会,我们国家学术交流整体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态势,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说有一些现象叫做有学术没有交流,缺乏互动,缺乏讨论,有讨论没有置疑。科学的本质是批判的,在讨论当中没有交锋,没有振荡,没有思想火花,那么它的学术交流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如果想促进学科发展,促进学科交叉,很大一部分的努力是要努力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宽松的、自由的、真正能够实现百花齐放的学术园地,这是我们正在努力创造的一个环境,目前也采取了一些实际措施,从学术活动的组织以及各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二是努力推动中国科协所属学会创办、主办一些综合性、全局性、整体性的学术活动,因为学科交叉很大程度上是要在不同的专家之间、不同行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专家之间搭建一个平台,综合性的学术活动是有效的平台之一。中国科协这些年来历届年会就是这样的一个载体,这个年会已经成为国内科技界在学术交流以及科学普及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很多不同的思想在一个主题下互相交流,产生振荡,有利于产生新的思想、观点。

  三是通过在学术交流当中努力发掘、发现、培育创新型的人才。学科交叉和发展需要人来推动,中国科学家不乏智慧,是很聪明的,但是我们也需要一定的社会土壤。所以中国科协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的举措,比如说青年科学家论坛,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以及配合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基金委等等开展一些活动,都是为在学术交流当中发现创新型的人才,主要从这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给予充分的保证,推动我们国家的学术交流,以致学科发展有一个更为良好的前景。

  我们刚才听到冯长根先生的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报告,其中谈到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不太高,文章被科技界引用的情况也不是太高。我在这里看到一个数字就是中华医学会的杂志,其中文章发表费,就是版面费占了总收入的36.2%,是不是跟经营收入有一定的关系,导致我们现在这种科技期刊整体的水平有下降的趋势呢?还有,社会上和网上都在讨论,我要发表论文,就要交钱,这会不会对我们的学术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呢?谢谢。

  刚才提到的版权费的比例不是中华医学会的,是所有期刊的平均值。现在所有期刊的编辑出版单位的收入中间,36.2%是由文章发表费构成的,发行收入占了22.6%,学会拨款和资助占21.8%,广告收入占14.1%。文章发表费和它的水平没有什么关系,通过学术期刊的发展水平总的来讲是很低的,因为国际上比较长的是上百年或者更多,我们国家的期刊从“”之后,重新起步,有的刊目是在那个时候创办的,所以我们无论在办刊水平还是编辑水平上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现在看来这个差距还比较大。我们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推进期刊的发展,包括刚才讲的这些研究的成果。

  刚才说到了文章发表费用的问题,这个问题报纸上讨论得比较热闹,我只能回答我个人的体会。我们国家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举措里,科研投入是最重要的,科研投入里包含了推进科学技术工程者学术交流所需要的投入,在学术交流里,刚才邓楠书记说了,两大形式,一个是学术会议,一个是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要交注册费一样,有的刊物根据国际的个案收取一定的版面费,这些费用已经隐含在国家科技投入中间里面了,是科技界共同的举措,是促进科技发展的一个办法,也是促进期刊发展的一个办法。它和报刊上说的有点不太一样,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据我所知,今天是中国科协就学术建设首次召开发布会,我觉得这个形式为我们大众媒体了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报道科技新闻打开了一个窗口。请问沈部长,就学术建设以及学术发布有什么总体考虑,能否介绍一下?

  记者问得很对,我们这是首次发布。实际上中国科协在推动学术建设,特别是推动学科发展,而且使大众关注科技方面,是长期以来一直在做的工作,今天无非是把我们有一些工作,主要是跟学术建设有关的集中发布一下。这种形式主要是考虑到在我们国家目前正在创建创新型国家,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这方面的学科发展,包括学术建设,应该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刚刚闭幕的“两会”,我们科协的韩主席和书记处领导同志跟有关政协委员座谈的时候,韩启德主席提出了一个提法,叫做“科学共同体,是推进科学的重要力量”。这个提法是有它充分的依据和科学发展史来证明和支撑的。

  我们想,这种发布主要是面向科技界、面向社会,它的直接目的是展示一年来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当中,关于学科发展方面的一个整体的面目,是基于这样一个动机来考虑的。之所以设立这样一个制度,是有一个具体的考虑,我们认为学科发展是国家的一种战略资源,同时,学科知识不是小范围、小集团或者科学家个人的知识,它是一个公共知识。所谓学科,首先它必然是相对比较成熟的科学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当中,它的一些进展,它的一些发展,以及它的前景,科技界应该知道,科学同行应该知道,公众也应该知道。国家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很大一个目的也是想从学科进展方面为创新提供一种资源和源泉,就像我刚才回答上一个问题的时候说的,学科发展是一种创新的重要形式,主要是从国家层面,为国家创新提供一个新的展示窗口。再一个,从学会的角度来说,也想进一步体现学会为国家创新体系做贡献的地位和作用,从传统上来说,学科发展有很多说法,到底学科有哪些组成,但是起码离不开两个,第一,一个学科应该有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理论,以及一些假定和阐述。第二,它一定有一些科学家成为一个科学组织,就是有了这样一批人研究这个,才能成为一个学科,光是一个人的研究成果,成不了学科。这个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科学共同体,协会是科学共同体的一个重要形式,从历史上,科学共同体以及协会就为学科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可以说它是与生俱来的。

  在当前,这种地位和作用有被忽视的倾向,甚至某种程度上有边缘化的倾向。在我们国家创新发展当中,学科建设虽然受到关注,但是受到的关注不够。发挥学会作为科学共同体的权威以及优势,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学会寻找为创新型国家做贡献的一个切入点。基于这些考虑,设立了组织,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应该说学会确实有这方面的优势,集成了领域内最优秀的专家,因为有良好的学科环境,有跨行业、跨部门的优势,这种发布过去也在做,科协是把它继续整合,有效地配置资源。

  这个活动受到了全国学会的积极支持和参与,我们今年因为受财力所限,只是选择了31个学科,实际上报名的有80多个学科,中国科协将近有19个学会,有将近一半学会想承担这种研究,而且投入的热情很高。我们因为受经费条件所限,只选了其中一部分,通过各种评审等等程序,以及考虑到各种学科分布的平衡。

  这一年当中,各个学科,各个学会为这个事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都成立了专家组和领导小组,都以这个学科著名的权威专家作为领衔专家,组成了一个专家团队,不是短期的研究,而是进行大半年的时间,进行跟踪式的、深入的系统的研究,才得到了今天展示的31本报告。

  下一步,我们想长期坚持下去,当然不可能覆盖所有的学科,还是刚才说到的几个原因,一个是支撑的力量还是有限的,第二,有一些学科年度性的进展可能体现得不明显,所以从2007年开始,如果这个学科发展得比较快,今年还可以继续组织这种研究,如果学科本身发展得不是太快的话,我们要适当转移到一些还没有开展学科研究中去,数量可能有20多个,还要继续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总的来说,这是年度性的、经常的项目。

  中国科协在学术建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我国的学术建设遇到的最大的困境是什么?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多大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这不是一个很简单的答案,今天我们发布的是30个学科,实际上还很多,就每个学科而言,存在的问题可能不尽相同,没有办法一个答案回答你的所有问题。我们简单回顾了过去两年的进展,6个方面,谈到了它的特点,包括了学科进展程度不一样。但是从科技界本身有一个共识,在我们国家,科学研究当中,基础研究方面,原创性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这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必需的。我们有些工作今天在发布当中也提到了,工作非常出色,在国际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总体上而言,我们原创性方面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要提升自信心,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第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因为基础研究不是短期的、急功近利的,投入上需要长期的支持,同时也要有有利于基础研究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比如说在去年,数学领域有一个非常出色的成果,就是庞加莱猜想,700多年来的猜想得到了解决,解决这个问题的科学家是俄罗斯一个年轻的数学家,去年给他数学方面最高的奖,但是他本人好象没有接收,这个人很年轻,不到四十岁,获奖者必须四十岁以下,他花了7年时间去猜想,结果也是在网上发布的。我们反思自己的工作,如果说文章发表了多少,在什么刊物上发表了文章,来评价一个科学家的成果,有时候可能不太恰当,即使基础研究而言,需要长期稳定的支持,面对宽松的环境。不管任何学科领域,都是有这样一个共性的特点。

  第二,对于高技术创新,我们跟国外还有相当的差距,这个差距要求我们的科技工作者能够瞄准国家重大的战略需求,来确定我们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是仅仅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进行研究。应该更加主动地瞄准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一些工作成果很快地产业化。我们刚才看到,即使我们去年得到国家特等奖的歼十飞机,代表了我们航空业几十年的努力,得到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与国外最新的飞机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方面我们的差距也还是很大的,要求我们一方面能够瞄准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集中精力来攻关,另一方面,一些应用学科,包括工程学科的发展,不是单一学科的发展就行,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我们大家都说国家的科技投入近几年增长很快,按照平价购买力,你投入一块钱购买的劳动力成本几乎是差不多的,实际上算账还不能这样算,因为我们国家在科学研究,包括医疗设备所需要的高精尖仪器绝大部分都是国外进口的,而进口所花的费用,比在美国买还要贵很多,因为有维修费用,运输的费用,这样而言,你投入的科研经费实际上为购买设备的代价已经很多了,我们大部分的高精尖仪器设备都是国内不能制造,说明我们的制造业跟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大家继续努力,而且制造业包括仪器设备的研发,也不仅仅是学科的问题。其实我们国家在高精尖分析仪器设备方面,有了很好的基础,但是由于涉及到改革开放,涉及到一些国外的仪器设备进来,我们的品牌没有了,所以国家从“十一五”中长期科技管理规划当中也专门设立了用于自主仪器设备研发的基金和项目,用来进行研究。我自己也感觉到,有时候一个工业基础也是往往影响到能不能做到仪器设备所需要的工艺的要求,比如我们做一个真空累计设备,我们能够做,但是真空度永远达不到国外的要求,包括工艺方面,也包括材料方面,所以它不仅仅在原理上,在设计上,包括材料和工艺,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问题,所以这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创新,包括集成创新,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从这两个角度而言,我们确实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但是我相信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实施,随着我们十六个重大专项的实施,随着科技基础进一步加强,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技术也会逐步加强,这也为科学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基础和动力,这方面的差距会进一步缩小。

  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项目是否每年都要评审?评审的项目是否要增加?资助的强度是否要增加?另外,有没有考虑规范版面费的收取?谢谢。

  精品计划去年启动,受到期刊界以及出版管理部门和科技界的一些重视。这个项目从去年开始启动以后,过去科协对科协所属期刊一直有资助,但是从去年开始支持的力度翻了好几番,比过去的强度增加了很多。今后这个项目跟学科发布一样,是准备长年实施的项目,每年都要进行,但是进行的具体方法可能会有一些调整,比如说如何来评判哪些是比较好的期刊,对这个,国际上有一些通行的做法,国内也有一些,同时各方的意见实际上相差比较大,如何能够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是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一方面要考虑到真正能有一批期刊走出国门,到世界舞台上去跟目前世界一流期刊比一比,真正成为代表中国的优秀学术期刊,这是一个目的,同时另一个目的是还要考虑到面向国内广大的科技工作者,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应该有发表的阵地,同时国内的期刊,也要站在国内广大科技工作者当中,要考虑到一个面的需要,所以涉及这种指标体系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比较复杂的工作。

  我们今后支持的力度,目前还只能维持现有的水平,在科协领导全力支持下,在国家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拿出尽可能的资源来支持期刊发展,但是毕竟还是满足不了非常旺盛的需求,所以支持的面和支持的强度,我们准备维持在现有的水平。当然,每年可能会做一些适度的调整,比如说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是对2006年资助的期刊进行验收,同时我们制定了一定的淘汰率,目前初步准备淘汰20%左右,没有最后定下来。验收的时候,如果你没有达到原来期刊资助的标准,就停止资助,这样可以把一部分的经费用来支持新的期刊。同时在指标体系、学科分类设置等等方面,评审方法会做一些相应的调整,这是目前的一些考虑。

  我们的提问就到这里结束。中国科协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国家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自主创新是其肩负的重要任务之一。开展学科进展研究和科技期刊发布活动,是贯彻落实科技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学术思想,拓宽学术交流渠道,更好地履行中国科协职责的重要举措。我们将作为一项制度长时间坚持下去。

  在这里,我代表中国科协真诚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和新闻界的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今天我们的发布会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络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中国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中国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您在中国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p>

回到顶部